第四章 大棚之路(1/2)
苏永明钻到大棚里,一股热气马上将他困绕起来,热得喘不开气,他不得不把脸凑在放风口地方,让凉风往脸上吹一下,舒服舒服。
大棚后柱的脊梁有一人多高,在里边行走自如。黄瓜秧全是用尼龙绳吊起来的,每一趟黄瓜上面都拉着一根细长的铁丝。两趟黄瓜秧合成一个畦子,上面用地膜笼罩着。中间形成淌水沟,是用来浇水的。
苏永明从大棚里披了衣服出来,简直服了,大冷的天竟然长着顶花带刺的黄瓜。他连忙感应儿子正在缔造一个奇迹。
苏永明说:“要是家家都种这样的蔬菜,咱庄户人家得挣几多钱啊。”
是的,在这一点上,儿子苏少康和老子苏永明一脉相承。现在,苏少康真有点忏悔,这么有能为的儿子,竟然给人家当了上门女婿。“哎,他怎能到别人家里当倒插门的女婿?”
老革命家苏永明就是一个高音喇叭。他在队伍上的时候,曾经当过一个月的小号手。苏永明刻意将儿子种菜的履历和取得的收益流传给各人。
在苏永明的鼓舞下,街坊邻人纷纷来到洼地,来到少康和瑞白的大棚,果真看到顶花带刺的黄瓜,啧啧赞美。了不起,真是了不起。
很快,一位市报的记者来到洼地,把少康和瑞白的塑料大棚照进了相机里,顶花带刺的黄瓜也照进了相机。最后,这张照片登在市报的头条。
“少康和瑞白的大棚上报了”村民们相互传告。
来采访少康和瑞白的这位记者姓尚,尚记者怎样知道少康和瑞白种了大棚蔬菜?原来,老革命家苏永明去北京的途中,遇到跟他临座的尚记者。
他们从临沂一直谈到济南,从济南一直谈到北京。从辛亥革命谈到孙中山,从长征谈到陕北革命凭证地,从芦沟桥事变谈惠临沂敌后抗日凭证地,从三大战役谈到沂蒙人民的支前运动,从糖稀湖打二十六师到苏少康的大棚蔬菜。尚记者被苏永明的谈吐折服。苏永明把他的那些战功章一一拿出来给尚记者看,尚记者认真看了一遍,说他有一位老师在北京求是杂志社当编辑,你去找一找,或许会有好运气。
苏永明十分谢谢。为了这些战功章,不知跑了几多趟县城,去了多趟临沂和济南。他给当警卫的那位首长已经不在人世,所以他的待遇一直没有获得落实。
苏永明凭证尚记者给的地址,找到求是杂志社。刘老师一接通值班室的电话,就出来了。苏永明说明来意,把半生履历详细攀谈了一遍,那些战功章也一一展示一遍。刘老师就写了一篇报道登了出来,效果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。一位自称首长亲属的女同志打来电话,这个报道使他知道了关于父亲更多的革命履历,连忙要见一见当年跟他父亲当过警卫的苏永明。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